追书吧
追书吧 > 北雄 > 第1203章策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203章策略

  北雄

杨广三征辽东的事实其实已经非常彻底的证明了大军远征的利弊。


大军团作战,中原能够体现出全方面的优势,可以说人数越多,来自这种国家基础上的优势就会越明显。


但弊端同样非常大,冷兵器时代国力有限,数十万大军几乎就是以倾国之力而成军,百万大军......属于皇帝脑子坏掉了才会出现的情景。


自古以来大军征战,人数上一旦超过十数万众,其中一部分必然是民夫,战前运送辎重,战时则可以充当兵卒。


人数到达二三十万就是一个界限,动用如此大军,即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夫,结果不论胜败,都将对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。


jūn_duì数量去到五十万开外,那定然是一场决定性的战争,必是以举国之力而赴沙场,强盛之国也不足以支撑太久。


百万大军,在冷兵器时代绝无仅有,可以说杨广创造了一个奇迹。


而当他聚集大军于河北时,大隋的命运其实便已注定,不管他能不能灭掉高句丽,大隋的国力都将在此战当中消耗殆尽,更何况他还输了。


当时前隋的国库已然空空如也,连临时收取贵族的税赋的馊主意都拿了出来,动员起来的民夫更是无可记数。


大军的粮草在沿路的各个大仓之中堆积如山,普通的百姓却在饥饿的边缘苦苦挣扎......


后两次征伐辽东之举可以看做是恼羞成怒之举,已经轻率到了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地步,所以都是半途而废,并没有对高句丽造成什么打击。


也就是说,第一次辽东之战已然耗尽了大隋的骨血,之后两年的操作则加快了大隋崩溃的进程。


所以说不用李碧相劝,李破也不会去蹈杨广的覆辙,才过去多少年,他们又都亲历了那场战事,谁又能轻易忘记掉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呢?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不仅皇帝夫妇没有忘记前隋故事,朝中的臣子们对此也分外的敏感,高句丽的话题在朝中已成禁忌。


凡是提起高句丽的名字,一个个都会小心翼翼,唯恐说错了话让人以为自己主张再对高句丽用兵。


这就是杨广三征高句丽留下的后遗症之一。


所以李破下诏没到一天,温彦博便和户部尚书苏亶,兵部尚书尉迟信一道入宫见驾,想要跟皇帝讨论一下东莱练兵的事情。


都是当年旧人,说话不用拐弯抹角。


臣下们担心的是什么,李破很清楚,他们是怕自己借伐高句丽之战谋取胜过前朝的功绩,这在有野心的皇帝身上极为常见。


几乎所有中原对外战争都带有这种色彩,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。


在很多时候,皇帝有功业之心是好事,臣下们也会极力促成,只是其间要有分寸,皇帝的功利之心太过的话,对所有人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。


温彦博说的话就很直接,“至尊......陛下堪平四海,威临宇内才只一载,今修明政治,安抚民心,休养生息,臣等皆感佩莫名,同心辅佐,不敢有一丝怠慢。


可战事之上,臣还请陛下慎重行事,高句丽窃有辽东,连接海外,伐之不易,再有突厥窥伺于侧,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急切之间哪能有所建树?臣以为应缓图之。


臣等忧虑之处实不在于战事之成败,而在于陛下之心意。


陛下自登位以来,轻重缓急皆分的清清楚楚,唯辽东之事乃陛下之心结,更屡次提及高句丽如何如何,臣等所虑者便在于此,唯恐陛下不能忍耐......


以如今之情形,应付突厥,吐蕃已是勉强,若再兴兵于辽东,怕是要重蹈前隋之覆辙矣,陛下向来英明,怎会在此事上如此糊涂?”


本来苏亶和尉迟信也都有话说,不过听温彦博这么一说,就都缩起了脑袋,他们觉着温彦博言辞太过于激烈,怕是要惹恼了至尊,嗯,陛下。


唐典已经修订完成,对于君臣礼仪有了明确的规定,至尊的称呼明令废止,书面上以天子,圣上等称呼,口头上则以陛下,万岁代之。


这显然是李破的意思,至尊听着总有点唯我独尊的意味,让他时常想起武林至尊什么的,觉着不很庄重。


陛下就听着顺耳许多,跟虞世南,颜师古等人问了问,陛下这个称呼的由来,应该是起于东周之时。


后来君王沿用,到了汉时有所普及,但很多时候陛下这个词指的不是皇帝本人,而是为皇帝传送诏书的人,大部分都是宦官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huishu8.com 追书吧。手机版:https://m.zhuish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