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书吧
追书吧 > 正德王朝 > 第三十六章 义子献连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三十六章 义子献连环

  正德王朝

秋天来了,京师的秋意,总是让人在温暖之余,也不禁会缩缩脖子。


正德四年的秋天,是一个收获的季节。田头的农民,也露出了笑脸,尽管朝庭的赋税越来越多,但生活总是过得下去的。


山东、河南等地的反贼们,也闹不到天子脚下来。杀猪的杀猪,好腌好肉过冬;定亲的定亲,明年这个时候,说不准就能抱上大胖小子了。


士绅们则相互恭贺,秋粮一上来,便可上下打点,升职的升职、加薪的加薪,若有违法犯纪的,也有多的余钱,免得落了自家的面子。


皇城的北中门外,刘瑾经过一个正在砌墙的泥浆工身边,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,似乎从那个驼背弯腰、满脸皱纹的中年男子身上,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。


那时,他刚入宫不久,整ri里不是干着扫地的活儿,就是砌墙和泥浆。他的故乡兴平虽然出过不少名人,比如李广、马超,却没有给刘瑾带来任何好运。


五岁不到,他便成了阉人,后来拜入一个姓刘的老太监门下,替人把屎把尿,当过孙子、做过孬种,受了几十年的苦,总算熬进了东宫。


不过刘瑾从来就不认为自己的奋斗血泪史,有什么好回忆的地方,他的目光,一直都盯着大明帝国的权力巅峰。


如今他做到了,成为了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刘督公。


不管走到哪里,他的身边,都有数十名大、小太监跟随,他的义子、义孙,数以百计;手下的大臣和将军,更是数以千计。甚至有些党羽,他不仅没有见过,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。


三品以下的大明官员,刘老大是从来不会去关心的,偶尔在奏折中看见了一个人名,都得靠张彩这个吏部尚书提醒,他才能知道是友是敌。


北中门是去万岁山的捷径,穿过万岁山和万岁门,便是紫禁城的玄武门了。以山镇玄武,这是成祖修建京师之时,派数万人垒成万岁山的原因。


什么是权力?一声令下,就能让数万人去垒一座没用的小山,这就是权力。


权力没有好坏之分,也没有善恶之别,刘瑾一直认为,自己的权力,都是靠自身的天赋和血汗换来的。


“恩相?”随行的张彩见老刘有些走神,便在旁提醒了一声。


张彩是个很重情义的老帅哥,如果说焦芳和刘瑾还算是铁杆盟友的话,那小张对老刘,甚至是有种亲情在里面,因此他既不叫刘太监,也不叫刘督公,而是称恩相,取刘瑾的“内相”之荣耀。


“老朽不堪,走着走着,便走神了。”刘瑾苦笑了一下,从那个泥浆工的身上收回目光,又恢复了刘老大的严肃模样。


张彩并没有揭穿他,只是温和地笑道:“今ri与圣上相议,只须咬紧陈熊、陶琰两人即可,倘若圣上不肯退让,不妨饶过陈熊,但陶侍郎,必须除去。”


刘瑾脸上露出一丝迟疑的表情,朱寿最近的表现,越来越乾纲独断,没有以前那么好糊弄,张彩的计谋,失败的可能xing非常高,不值得他去力争。


张彩叹了口气,没有再劝,他对刘瑾忠心耿耿,可老刘对他却提防有加。查核军田、让出河间等地,都没有与他商议,便作了决定。


人与人之间有了隔阂,就如同在身上划了一刀,伤好了,疤却仍然在那儿。


刘瑾在朝中是立皇帝,但在皇城之内,却相当和蔼,看见相熟的老太监,都会打声招呼。倘若有些无权无势的老宦者求上门来,只要是相识的老人,他都会竭尽所能。


与文官们口中那个骄横放纵、出手便是无数人头落地的刘瑾不同,生活中的刘瑾,从来都不会给人以刀剑出鞘的感觉。


在这一点上,罗祥最像他,因此朱寿愿意将东海公司交与老罗打理。


在很多中、低级太监眼里,跟张永那跋扈的个xing不同,老刘,一直都是一个温和而可敬的前辈。


经过都知监时,一个中年太监远远地看见了老刘,便快走几步,隔着刘老大的随从们,恭敬地叩了一个头,高呼道:“刘城见过恩公。”


老刘一听他的名字,便笑道:“为何改姓刘?”


刘城回道:“恩公救城一命,愿附为义子。”


这个刘城是都知监的佥书,前些ri子,犯了事,本应问斩。刘老大听说了这件事,忽然想起十五年前,自己曾经受过这个小佥书的一点点恩惠,便跟几个太监大佬做了笔交易,将刘城保了下来。


“你我有旧,”刘老大说道,“无须多礼。”


刘城摇了摇头,也不说话,只是跪着不肯起来。


张彩在旁劝道:“刘佥书既然有心,恩相不妨纳之。”


老刘沉吟了片刻,上前几步,扶起刘城,笑道:“明ri你便来我府中行礼。”


刘城大喜过望,又叩了三个响头,方才起来,低声道:“义父,城有一奇货献上。”


老刘见状,不以为然地问道:“何物?”


刘城对左右的随从们看了一眼,张彩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,便令随从太监们退后数十步。


“此乃张永、马永成、谷大用、丘聚、魏彬等人,勾结杨廷和、杨一清等人的罪证!”刘城从怀中贴身处摸出一封书信,递到刘瑾的手上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huishu8.com 追书吧。手机版:https://m.zhuish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