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书吧
追书吧 > 正德王朝 > 第十八章 殿试选诸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十八章 殿试选诸子

  正德王朝

杨慎自然不知道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被腰斩,对于皇帝亲自出的策问,也是一笔挥就。


殿试只考策问,应试者自黎明入奉天殿,历经点名、散卷、赞拜、行礼等礼节,然后颁发策题。


奉天殿,建成于永乐十八年,也就是后世的皇极殿、太和殿,俗称金銮殿和中华第一殿。皇帝登基、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,都在此举行,它是皇权的象征,因而在中国历史上,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。


在奉天殿举行殿试,是重八哥定下的规矩,史载“帝亲制策问,试于奉天殿,擢吴伯宗第一”。后世帝王虽屡有改动,地点也东换西换,不过朱寿决定依循祖制,仍然在奉天殿开试。


皇帝和士绅,是串在科举制上的两只蚂蚱。朱寿虽然畏惧士绅们的力量,想了猜彩的狗血点子,但对于大明的国典,他还是放在心上的,况且这是他的第一科,录取的进士,将成为他政略上的得力助手。


因此他使用的时务策问,题长三百余字,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:如何治理海洋?


在二十口通商之后的年余时间,朱寿遇到过很多问题,比如贸易额的下降、盗商合一的猖獗、四夷的复杂形势、东海公司的管理等等。


有些问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,有些问题没有找到解决的时机,但最大的一个问题,是朱寿的手下,缺乏人才!


治军、经营、政略、攻掠、统治,诸如此类,都需要人才。而大明的人才,眼下都集中在士绅阶层中,如何把他们从士绅集团中拉出来,成为自己的嫡系,就是朱寿面临的最大考验。


他并不需要熟读四书五经的士子,这种人治理地方尚可,但对于开海定边,完全派不上大用。但是放眼整个大明,又有几个人能明白海洋是什么玩意?


朱寿的苦心,难免遇到尴尬之事。


当然,一直跟在朱寿身边的杨慎,对海事自然是非常了解的,他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,还没到日落,便交了卷。在后世,杨升庵的字,那可是价值千金的文物。


殿试只有一天,日暮交卷,经受卷、掌卷、弥封等官收存。到了阅卷日,分交给各位读卷官,每人一桌,轮流传阅,


廷试用翰林及朝臣文学之优者,为读卷官。


读卷官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十本试卷,会被进呈给朱寿,由他决定最终名次。


一甲三人,分别是状元、榜眼和探花,称为进士及第;二甲若干人,称为进士出身;三甲若干名,称为同进士出身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如夫人。


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。一甲三人立即授职,状元授翰林院编修。二、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,还要再经过朝考,综合前后考试成绩,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。即俗称的“点翰林”,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。


殿试当日,朱寿在奉天殿上并没有呆多久,就回了乾清宫的暖阁。


到了十本试卷进献那日,他拿起李东阳亲自送过来的试卷,长叹了一口气。


十人之中,只有杨慎和韩邦奇言之有物,不过句句都是自己告诉他们的,没有任何新颖之处。


焦黄中和刘仁两位大少爷的就不用看了,完全不知所云。


那个刘老大一力推举的陕西老乡吕柟,更是迂腐得可笑,居然大谈太祖成法,看得朱寿火大,直接就将试卷扔到了刘老大的脸上,顺便也让历史上的泾野先生丢了状元的宝座。…。


还有那个戴大宾,文章虽然写得花团锦簇,居然敢暗地里讽刺朱寿被奸人所包围,能从大海扯到奸臣,他的古文难道是体育老师教的?朱寿一怒之下,把这厮贬到了三甲。


另外景旸、邵锐、黄芳等人,皆是流俗之辈。


最后一个是韩邦靖,这个被朱寿寄与厚望的青年,居然说开海是弊大于利,会“启万世之忧”,朱寿很想将这小子一脚踢到夷州钓鱼去。不过看在他长兄的份上,决定把他扔回陕西老家去,到最北边的延安府米脂县当知县。


吃几年的风沙,这小子也许就成熟了。


十份试卷只挑出来两份中意的,李东阳以为朱寿会从矮子中随便再拨拉一个出来,这也是皇帝亲点的常例,基本上没有帝王会认真阅卷,没想朱寿让他又去拿了十份卷子来。


看到掌灯时分,刘老大和张永张提督的身边积了几十份试卷,都是朱寿看到生气之后,随手丢到他们身上的。虽然大多数都不是他们的关系户,不过雷霆雨露皆君恩,两人只有乖乖的站着,做一对难兄难弟。


“咦,此子极佳。”朱寿忽然看到一份卷子,是山东人翟鹏所写。


这份卷子洋洋洒洒数千字,对军事和海事,比杨慎和韩邦奇了解得还深刻,只不过文采稍逊,被阅卷官们扔到一百名以后。


军事占领为先、沿海移民为次,以近海之海岛为据点,归化海上夷民,让他们仰慕天朝文明,从而解决人口不足的问题,是这篇卷子的中心思想。


人才,绝对的人才!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huishu8.com 追书吧。手机版:https://m.zhuish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