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书吧
追书吧 > 暗黑大宋 > 第630章 条件(下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30章 条件(下)

  暗黑大宋

追书吧vip zhuishu8,最快更新暗黑大宋最新章节!


“果如子安所料啊。”葛少华叹服道。


这个预料对王巨来说,并不难。主要是王安石、文彦博与司马光这些猛人如今都不在朝堂上。无论冯京,还是吴充,性子都比较软。就不要说王珪一直对王巨不错,尽管这个不错,和王巨对沈括一样。


至于元绛,比资历政绩,都不及王巨了。


不过王巨也没有想到会下去这么多人,王安石、韩绛、吕惠卿、陈升之、蔡挺、王韶,就连曾孝宽回到泉州守孝了。并且时常来王巨家串门子,把酒言欢。


别人不好说,但曾孝宽却是知道的。


以前泉州是什么样子,现在泉州又是什么样子。


就是王巨也疏忽了今年又有了旱灾,因此继续一**灾民,从北面各州县涌向泉州,这是王巨巴不得的,不过灾民多了,尽管王巨派人救济,然给当地治安带来了不便。


但这个不便,也是王巨所希望的,大家一起巴不得这些灾民早点离开,迁徙时便不会有争议了。只是这样一来,在政绩上稍稍逊色些。


而且王巨也有意利用航海之利,照顾了一下曾家△⌒,还有浦城的章象。


也不是为了巴结,两家都是当地的望门,他们能配合,那么接下来做事也就顺利了。所以从公王巨做得是不错,从私王巨也算是卖了一个大大的人情。


王巨本人有出身,有政绩,有战功。现在也能说有资历了。曾孝宽如何不与王巨结交?


王巨就没有解释了。也不好解释,并且在属下面前,也要适度地保持一点神秘色彩。


他笑了笑说:“子深兄,我在泉州,不怕有麻烦。”


王巨看上去,与王韶差不多,属于那种不拉党,不结派。孤助无援的官员,王巨也在刻意塑造这一形象。


实际不然。


王韶的命运不仅是因为战功,其实战功是一把双刃剑,用得好,有战功也未必那么会悲催。


但王韶命运悲催,还有两个原因,一是上去太快了,定性就成了武臣,武臣了,大家就不会当成一回事了。而且迅速上位。眼红的人多。


二就是真正的不拉党不结派,孤立无援。


那么孤臣不应当重用吗?如果赵顼真能做到这一点。这些年就不会发生这么多事了,甚至可以说北宋都未必会灭亡。


且看汉武帝的一生,做了那么多大事,好的坏的,也有争议,可会不会象赵顼这样?况且汉武帝一直是有目标地做事,为了目标在做正确的事。


如果搬抄汉武帝,那么为了变法,就不要搞什么异论相搅,不要杀死韩琦、文彦博与富弼,但最少彻底地将他们打趴下。变法会不会畅通?


为了强军,那么就应当重用名个名将,而且打了这么多战役,名将也涌现出来了。但后来的五路伐夏,各个名将如何用的,各个主帅又是什么人?


王韶都不用,国家想强军强国,那么得用什么人?难道真穿越时空,将李靖、卫青、霍去病这些名将拽到宋朝来?


然而王巨不同,首先他来到泉州“洗白”,俺是一个文臣,并且替章楶洗白。


其次他在军器监呆了一段时间,就在地方上漂着了,又有意派人暗中营造一种悲情的命运,这便会赢得许多人的同情与支持。


最后便是有目的去做事,包括对付政敌,他得罪了一些人,可认真数起来,不过司马光、陈襄、文彦博、杨绘、孙固。但认真地分析,陈襄与杨绘、孙固那是逼上门的,至于司马光与文彦博,即便没有种种恩怨,以后王巨还会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,与他们产生严重冲突。


然而其他人呢,包括冯京与吴充,王巨与他们有过严重冲突吗?


而且也不是不拉派,如章惇、章楶、沈括、小苏,这几个人一人当抵百人。况且在武将中,王巨是何等的地位?


再者,许多人轻视王珪称他为三旨宰相。


当真如此,这些人争得那么厉害,可波及到了王珪?王珪向他示好,这是认为王巨有前程,也许是当成未来的帮手,也许是替他后人着想,然而王巨就果断地接来了这根橄榄枝,不是向王珪献媚,王珪也没指望过王巨会对他卑躬屈膝,只是略略尊重,在政事上互相声援罢了。但也足够了。


正是因为有王珪在上面和稀泥,这些年王巨也算是太平无事。


但谁去声援葛少华?况且葛少华只是一个举子出身。


因此王巨顿了顿说:“但你则不同,可今年又有灾害,迁徙的百姓数量还会有很多,对于海外来说,这是一件好事,可对于你来说,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。故此,我与曾孝宽结交,还说过这件事,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……另外我也会写信给沈括,他在三司,也可以替你说说话,不过他的能力还是有限的。所以你还要做几件事。”


两人官职不低了,然而这么多百姓,七嘴八舌的人多,就非是两人能力范围之内了。


“第一件事,我对各个豪强约束得比较紧,不过你我一走,必然又会原还原,不如在你手上索性放一放,虽然我不喜文公公开吼出与士大夫治天下,而非与是百姓治天下,然而话语权却是掌控在豪强士大夫与权贵手中的,这无可否认。如果无法妥协,那要记住一句话,拉拢多数人,对付少数人。不过我临行前,会写两封信给章质夫与章子厚,让他们写信回去,让族中的族人配合你。”


其实王巨也在妥协,然而做为葛少华,就必须做更大的妥协。


不过好在葛少华受王巨影响很重,特别是随王巨兴修郑白渠那段时光。王巨就是这么做的。加上这么多年磨砺。最少这个知州能胜任了。


至于进士与举人的区别。当真重要吗?


难的还是迁徙的百姓。


“第二件事是这个,”王巨递给他一张纸,葛少华看后,并没有不明白,但问了一句:“听说朝廷欲要派官员去海外管理?”


王巨不是谋反。


即便几个门客的有点儿想入非非,但也不是想危害宋朝,相反的,在维护宋朝利益上。几乎都是一致的。


王巨也是一样。


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非是公知们所能明白的。


就看前世的欧洲,不要说种族与语言,中国地方大,同样有很多种族与语言,虽然宋朝官话不是普通话,但各要的方言仍然很多,就象他初来泉州,想要与百姓交流,就必须要带着一个“翻译官”,四年多后。才勉强用当地的方言与当地人沟通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huishu8.com 追书吧。手机版:https://m.zhuish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